近年中国内地高校发展迅猛,持续在985、211的建设下初见成效。
上述工作以FirstAtomic-ScaleInsightonDegradationinLithiumIronPhosphateCathodesby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为题,更新在线发表在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Letters(DOI:10.1021/acs.jpclett.0c00317)。PPy原位包覆LFP后,|山能够与原有的碳包覆层一道形成更加致密的保护层,|山能够有效隔开LFP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有效抑制LFP在电化学循环过程的容量/电压衰退。
东治上述工作的DFT计算部分主要由北京科技大学及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的陈明阳研究员完成。然而LFP的电子导电性差,愈病锂离子扩散效率也不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引言】橄榄石型LiFePO4(LFP)具有成本低、例增例热稳定性高、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持续Figure6(a)-(b)HAADF-STEMmicrographsofLFPsurfaceandbulk,orientedalong[010]zoneaxis.(c)AtomicmodeloftheOlivinestructureofLFPorientedin[010]zoneaxis.(d)-(f)AnalogousHAADF-STEMmicrographsandatomicmodel,butforMndopedLFP(Mn-LFP).(g)-(k)HAADF-STEMmicrographofMn-LFPandthecorrespondingEDSmappingofFe,P,MnandO.Fig.7从Mn的化学环境(结合能)角度证明了Mn掺杂进入了LFP的晶体结构且从表面到内部体现出梯度掺杂的特性。此外,更新多种表征手段结合证实了Mn能够部分占据Fe的位置,形成从外到内Mn含量逐渐降低的梯度掺杂,掺杂深度为10-15nm。
Fe元素溶出后,|山会迁移到负极、催化负极SEI的快速生长,也会导致电池极化的急剧增大(对于研究锂金属电池LFP||Li可能也会有一定启发)。
东治Figure4.Lithiumiondiffusionpathsin(a)pristineOlivineLiFePO4,(b)amorphizedFePO4(top)andLiFePO4(bottom).Colorcodes:brown=Fe,gray=P,red=O,green=Li,andpurple=diffusedLi.Fig.5直观展示了从正极溶解出的Fe元素对负极SEI膜的影响。此外,愈病多种表征手段结合证实了Mn能够部分占据Fe的位置,愈病形成从外到内Mn含量逐渐降低的10-15nm深度梯度掺杂层---LiMnxFe1-xPO4(LMFP),该掺杂层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耐受电解液侵蚀,因此也能有效起到抑制LFP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容量/电压衰退的作用。
尽管如此,例增例LFP在循环过程中容量/电压衰退依然存在,对应的机理(尤其在原子尺寸)依然有待进一步地丰富。非活性、持续无定型态FePO4的出现会导致LFP容量及电压衰退,而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这一现象会逐渐加剧。
更新间接证明了PPy及碳包覆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LFP不被电解液侵蚀。【成果介绍】近日,|山西南石油大学李星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屈可博士(物理学院高鹏研究员团队)及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的DavidMitlin教授合作利用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在原子尺寸系统考察了LFP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容量/电压衰退机理。